《可是我偏偏不喜歡》

這本書獻給那些年紀有之。歷練有之。疲倦有之。

《可是我偏偏不喜歡》

啟發性 🌕🌕🌕🌕🌕 易讀性 📖📖📖📖📖

這本書的作者吳曉樂,是寫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的作者。頂著漂亮的學歷畢業,對人性的觀察與洞悉,走上了非典型的職涯道路。看完《可是我偏偏不喜歡》心底除了讚嘆還是讚嘆,謝謝吳曉樂有來寫書。

初識《可是我偏偏不喜歡》這本書,還以爲這是一本很任性的散文。沒想到是一本相當深刻的自我加上社會反思的書寫。讀起來很過癮,偶爾作者的字,會像一根細細的針,扎進你以為自己早已無感、習慣,甚至是免疫的社會議題裡。然後會發現,其實還是會在乎、還是會難過。

完全是本金句摘不完的書!!(看這本書的時候,手機備忘錄沒關過) 摘一段超級有感的文字與大家分享!給越來越慢不下來的現代人們🥺

「說來矛盾,年輕時我們還算懂消遣,明明口袋沒多少錢,但因為我們並沒有把時間視為一回事;時間於焉也拿我們沒輒;倒是幾年後,出蛇鱷會開始掙錢,卻屢屢為了趕時間而選擇最迅即的交通工具,有時得端出筆電,掏出手機,就地勞動。一但開始趕起時間,時間便從四面八方追捕著你。我們擠時間,時間更是擠著我們。」

#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#書單 #吳曉樂


以下收錄一些本書金句:

年紀有之。歷練有之。疲倦有之。

遺憾不再,心一下子很寬,彷彿在胸臆之間塞進一片海洋,可以放養鯨豚,也納得下一枚月亮。

很多人錯讀了使用說明書,以為自己在火車站等久一些,高鐵就會來。

我們在描繪愛心時,傾向把愛心繪製成一封閉的曲線,以為愛是飽滿、完整的。可是愛,時常關乎練習。練習坦承,練習掩藏。練習在乎,練習漸漸不在乎。練習緊緊抓牢,練習悄悄放掉。在愛裡的人,很難沒有問過一個問題:我得捨去多少的自我,才能完善這份愛。

有時你得摔破一些什麼,否則你自己會先破碎一地。

A 型的血液不應該注入 B 型人的體內,而有些明亮,並不適合餽贈給一隻深海魚類,你的好意只會瞎了他的眼。

我常尋思著人為甚麼那麼看輕孩童的智慧,人生很多難關,回去找幼兒園或者是國小的自己,往往可以得到饒富建設性的答案。

說來矛盾,年輕時我們還算懂消遣,明明口袋沒多少錢,但因為我們並沒有把時間視為一回事;時間於焉也拿我們沒輒;倒是幾年後,出蛇鱷會開始掙錢,卻屢屢為了趕時間而選擇最迅即的交通工具,有時得端出筆電,掏出手機,就地勞動。一但開始趕起時間,時間便從四面八方追捕著你。我們擠時間,時間更是擠著我們。

我們的文化對於物質的焦慮,以及對漫遊的輕看,在在令我精神疲勞。

知識的存在是用以認識自己,而非否認來歷。

訂閱 每月一封和解信 & 自我覺察工作坊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