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厭世貓的自救情緒指南》

這本書獻給想更認識自己情緒的每個人!

《厭世貓的自救情緒指南》

啟發性 🌕🌕🌕🌕🌘 易讀性 📖📖📖📖

是一本很好入門的情緒科普書,每小節都會穿插一些漫畫,用生活化的例子帶入,很能讓讀者共感!

關於嫉妒、抱怨、焦慮、恐懼、囤物症、路怒症...情緒背後的成因,你有想過是什麼嗎?這些強烈的感受,隱藏了什麼樣的訊息呢?

《厭世貓的自救情緒指南》以深入淺出的方式,分析情緒形成的蛛絲馬跡!非常實用!

在這個高壓的快速時代,能讀懂自己的情緒、安頓好感受,是一輩子受用的能力💛


以下收錄一些本書金句:

有時候,人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心理處於什麼狀態,但情緒先表達出來了,此時,情緒就代表著一種資訊。

「期待」往往會給人帶來積極的情緒。

焦慮是大腦對抗潛在危機的積極行為,是一種有效機制。當一個人的某些需求沒得到滿足時,他的大腦會啟動這個機制,他就會進入焦慮不安的狀態。

抱怨情緒往往出現在人們對眼前問題無能爲力時,他們希望透過抱怨獲得他人的安慰、認可與協助。當個人價值感完整時,抱怨情緒便會隨之減少。價值感越強的人,抱怨便會越少。

盧梭:「活得最有意義的人,不一定是年長的人,而是感受最深的人。」

解決數位成癮問題,實際上是在用戒癮策略對抗上癮機制。運動和現實社交,永遠是解決數位成癮問題最好的方法。

恐懼的根源是人的「失策」或「失能」,在面對一種狀況時失去了應對的策略和能力,讓恐懼情緒無法化解,進而演變成逃避,而攻擊則是逃避的一種異化表現。

恐懼情緒來自擔憂,會讓人緊張、逃避,甚至產生攻擊他人的想法。恐懼情緒的產生也是一種警訊,提醒人們要重新組織資源、調整策略、調動力量來解決問題。

#厭世貓的自救情緒指南 #書摘 #嫉妒 #恐懼 #逃避 #抱怨

訂閱 每月一封和解信 & 自我覺察工作坊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