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.02 重回日常
重回日常的每一天,我還是在重新、真誠地認識自己的樣子。接受自己沒有想像中的堅強,反而比想像中的更能接納自己的脆弱;接納沒有想像中的完美,也沒有想像中的糟糕。
嗨,二月的你:
從人口密度極低的芬蘭,重返人口密度極高的台北;登出人生的七個月長假,終究迎來尾聲。搭了22趟的飛機、走過19個國家、28座城市,意外地沒有太多意猶未盡,反而有些期待重新登入人生這場遊戲,尋找更多的有趣玩法、跨越更多關卡(雖然還是有些想去但沒去到的地方,但沒關係,因為來日方長、總會有機會的)。曬著二月的艷陽、吃著美味的銅板小吃、喝著最熟悉的可不可春芽冷露、卡在擁擠的捷運車廂、走在川流不息的人行道上、坐在鬧轟轟的教室裡;終於回家了,親愛的台北。
回到台灣後,遇到的所有人跟我說的前幾句話大概都是:「芬蘭的日子如何?芬蘭是什麼樣的國家?你有什麼特別的收穫嗎?在那裡生活跟在台灣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麼?」雖說在離開芬蘭前就有預想到,會遇到很多類似的問題;不過關於「芬蘭生活」的詮釋,我好像依然給不出最精準滿意的答案。苦思良久,發現是因為知道自己沒辦法給出一個能夠驗證的標準答案。畢竟每個人會經驗到的事物都不一樣,況且人們會帶著各自過去的生命體驗,去經驗新的體驗;而當新的經驗與舊的經驗交疊碰撞,時常會迸發出唯自己獨有的感受和體悟。因此,別人的日常,也許是我的難得一見;而我的稀鬆平常,也可能是別人的習以為常。
芬蘭對我來說,是美好的、是寒冷的、是夢幻也踏實的、是淨化身心的、是能夠好好接納自己的、是空氣品質佳的、是適合生活的;然與此同時,在芬蘭人眼中,芬蘭或許還是憂鬱的、是不夠競爭的、是太黑的、是太貴的、是與世無爭的。切入的角度不同,所看見的面相自然相差甚遠,沒有標準答案,也許才是正常的。
//
二月初,因緣際會下到人文社會科學營,跟高中生分享自己的大學生活和開始做自媒體、工作坊的契機。非常感謝那場邀約,讓我有機會好好整理一下這些年的近況與展望。簡報的某一頁,我寫下一句自己一直以來很喜歡的一句話:「念念不忘,必有迴響。」思考自己為什麼喜歡這句話的時候,才發現,無意之間,我已經在日常中為自己積累了許多念想;而我的念想,也正在發生的路上。想起大二時,文學史教授說過的一句話:「二、三月在做的事,七、八月自會有答案。」如果把時間軸拉得更長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今年的七、八月會發生什麼事呢?明年的、甚至是後年的七、八月呢?
回到日常,最令我感到踏實的是,每一件小事,都正在累積屬於自己生命的厚度。日常是實踐理想的試驗場;而規律的日常,則藏著最神奇的時間魔法。
回到日常,還要能勇敢地讓發生的事成為過去。花了一段時間才說服自己,「不要害怕純粹的芬蘭生活要離開自己;那段精瑩剔透的雪國記憶,會融進我的生命,用不同的姿態、繼續成為人生中的重要養分。」不要擔心這些經驗會離我而去,因為他們早就成為自己的一部分,誰都拿不走、誰都無法取代。我會帶著這些禮物,開啟下一趟旅程。芬蘭已經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旅途了,別擔心。
所有發生過的事情,都不會被忘記,它會在適合的時間被想起來。
要有勇氣讓曾經驗過的美好成為過去,新的事物才會慢慢向自己靠近。生命的流,本來就起起伏伏、有高有低,沿途流經之地,都是獨一無二的風景。
重回日常的每一天,我還是在重新、真誠地認識自己的樣子。接受自己沒有想像中的堅強,反而比想像中的更能接納自己的脆弱;接納沒有想像中的完美,也沒有想像中的糟糕。發覺自己的不同面貌,是自我療癒的過程;誠如發現生活還有不同的可能性,充滿驚奇與期待。發現想做的事,跟能做的事雖然還有落差,但也繼續緩緩地耕耘著,一種自我釋懷加上了自我期待。日常不需要完美,只需要完整。
祝 每一天都是慢慢的累積
Maggie
2023/02/21
2022春天,開始每個月寫一封信跟自己和解,並寄給訂閱的讀者們。
如果你也喜歡和解信! 歡迎贊助我一杯咖啡 ☕️ (希望自己可以自在的寫到80歲!!)